一、石姓第一大省?
①
(资料图片)
四川
石姓分布以四川、湖南、山东、河南、河北五省为多。四川居住了石姓总人口的9%,为石姓第一大省。
石姓的渊源主要有两大支:姬姓和子姓。
第一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后代。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叔康叔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东北,后三移国都,先后向东迁曹、楚丘、帝丘,均在河南北部滑县与濮阳之间。
②
四川省
石姓分布以四川、湖南、山东、河南、河北五省为多,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贵州、辽宁、陕西、湖北、山西、江苏,这六省又集中了28%的石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石姓总人口的9%,为石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川贵湘、鲁冀豫为中心的两块石姓聚集区。
二、石姓完整辈分?
湖南南县石氏字辈:
一支:“金典克明俊德方瑞仁和义生”;
二支:“宣封大士经,典克明俊德,方瑞仁和义深南,山有庆万代家声”。
湖南中部石氏字辈:“盛世纪书亮功泰”。
湖南湘西石氏字辈:
汉族支派:“中德光谋烈”;
土家族支派:“天诗道志成全万庆通光兴玉”。注:该支字辈循环使用。
湖南化州石氏字辈:“学国涛世光,名正辉先业德,修裕后方”。
湖南祁东石氏字辈:“元及第清盛,一承远达致,启崇光荣怀,兆庆景运宏,昌祖宗炳耀福,德昭彰登庭作,相贤俊显杨,先声共仰振,华安邦后昆永,裕本固源长”。
石氏完整辈分族谱 分别是:
1 第 1 代 -- 天
2 第 2 代 -- 地
3 第 3 代 -- 玄
4 第 4 代 -- 黄
5 第 5 代 -- 宇
6 第 6 代 -- 宙
7 第 7 代 -- 洪
8 第 8 代 -- 荒
9 第 9 代 -- 日
10 第 10 代 -- 月
11 第 11 代 -- 盈
12 第 12 代 -- 昃
13 第 13 代 -- 辰
14 第 14 代 -- 宿
15 第 15 代 -- 列
16 第 16 代 -- 张
17 第 17 代 -- 寒
18 第 18 代 -- 来
19 第 19 代 -- 暑
20 第 20 代 -- 往
21 第 21 代 -- 秋
22 第 22 代 -- 收
23 第 23 代 -- 冬
24 第 24 代 -- 藏
25 第 25 代 -- 闰
26 第 26 代 -- 馀
27 第 27 代 -- 成
28 第 28 代 -- 岁
29 第 29 代 -- 律
30 第 30 代 -- 吕
31 第 31 代 -- 调
32 第 32 代 -- 阳
33 第 33 代 -- 云
34 第 34 代 -- 腾
35 第 35 代 -- 致
36 第 36 代 -- 雨
37 第 37 代 -- 露
38 第 38 代 -- 结
39 第 39 代 -- 为
40 第 40 代 -- 霜
三、百家姓石排名第几?
百家姓石排名第六十三。
石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
石姓在北宋版《百家姓》排列第188位,在当今中华百家姓最新排名第61位。
石姓是我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2021年全国总人口达420 多万人,在当今按人口数量排序的中华百家姓排名中最新名列第 61 位,位于廖姓之后,金姓之前。
石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嬴姓、李姓。如今,石氏族人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这六省石氏约占全国汉族石氏人口的63%。福建省安溪县有石姓族人居住。
③
石姓在宋版《百家姓》排第188位。
在当代姓氏人口排名中,石姓排名第63位,人口420万(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占0.35%。
姓氏简介:石姓,后晋国姓,源于姬姓,人口众多,是当今中国前100个大姓之一。
迁徙分布:距今约两千多年以前,在石碏大义灭亲的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
由此可见,石氏族人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
以卫国为源地的石氏族人,其最初的播迁方向就是现在的山东,山东与河南相邻,又是原鲁国之域,准确地说,在卫公子姬州吁弑其君后,石氏族人已有在鲁国活动的身影。
秦、汉两朝以前,石氏族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汉朝时期,石氏族人已播迁至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黄河以北地区,并很快成为石氏族人早期的繁衍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昌盛为渤海、平原两大郡望,这两大郡望的石氏族人都是石石昔的后裔,他们尊石石昔之裔孙石奋为开基祖。
另外,石氏族人在北方还有三大聚居点,即武威、上党、河南三大郡望。
其中上党石氏族人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河南石氏是鲜卑乌石兰氏的后裔。
平原石氏族人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而河南石氏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
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石琚自安徽寿县徙居福建同安,其后散居闽粤各地。
五代十国时期,石氏族人在福建地区形成闽南望族。
宋、元两朝以后,石氏族人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
明朝初洪武年间,石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
此际,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远播海外。
如今,石氏族人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这六省石氏约占全国汉族石氏人口的63%。
④
四、石姓有多少人口?
石姓,人口众多,是当今中国前100个大姓之一。宋版《百家姓》排第188位。在当代姓氏人口排名中,石姓排名第63位,全国石姓约460万,占0.35%左右.
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湖南、贵州、重庆交界一带;
次为集中的地区是湖北东南的大冶、阳新、黄梅,以及安徽宿松。
其中,重庆酉阳估计在6万以上,贵州黎平5.11万,湖北大冶约5万,安徽宿松4万多,湖北大冶估计3万多。
2021年全国石姓有420多万人口。
姓氏石,拼音shí,2021年全国总人口420 多万人,属最常见姓氏,在当今中华百家姓最新排名第 61 位,位于廖姓 之后,金姓 之前。
石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嬴姓、李姓。如今,石姓族人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这六省石氏约占全国汉族石氏人口的63%。福建安溪亦有石姓分布。
石姓人口月425万,人口众多,是当今中国前100个大姓之一。
宋版《百家姓》排第188位。在当代姓氏人口排名中,石姓排名第63位,占0.35%。
石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25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左右。
距今约两千多年以前,在石醋大义灭亲的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由此可见,石氏族人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
石姓,人口众多,是当今中国前100个大姓之一。
宋版《百家姓》排第188位。
在当代姓氏人口排名中,石姓排名第63位,人口420万(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约占全国汉族总人口的0.35%。
石姓用户的籍贯地域主要分布在山东省 (占比 8.3%) 、江苏省 (占比 8.0%) 、河北省 (占比 7.5%) 等地。
五、石姓的来源和历史?
石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
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
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
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
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
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
《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
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遂以"石"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代北三字姓乌石兰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十六国时有张氏、冉氏改为石氏;据《北史》载,有娄氏改为石氏者。
六、石姓统字辈从哪里迁来的全?
1 目前尚无确切的迁徙记录可以证明石姓统字辈的起源和迁徙路线。
2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石姓源于黄帝的后代,而统字辈则起源于东汉时期的石援之子石广元。
3 但是,无论起源和迁徙路线如何,石姓统字辈在历史上的影响和贡献是无可否认的,如著名的明代文学家石介、清代名臣石达开等。
1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可以证明。
2 但是根据石姓的源流,可以推测石姓统字辈可能来自河南、陕西、山西等地。
3 石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较为古老的姓氏,其源流较为复杂,具体迁徙史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1 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
2 石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分布广泛,而统字辈是石姓中的一个字辈,有着相对较为独特的传承和分布。
3 石姓统字辈可能是在历史上某个时期,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从原有的居住地迁徙到了现在的分布区域,但具体迁移时间和地点还需要更多的历史文献和考证来证实。
1 并不是十分明确。
2 据史料记载,石姓起源于华夏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
3 在历史上,石姓先后分布于各地,如今石姓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但是石姓统字辈的具体迁徙历史并没有被完整记录下来,需要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⑤
1 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确切迁徙来源地
2 石姓统字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历史悠久,有很多传说和故事,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定的确切迁徙来源地。
有一些文献资料显示,石姓源于黄帝的后裔,而另外一些资料则认为石姓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
但是这些都只是传说和猜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3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姓统字辈的历史和传说,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专业研究。
⑥
1 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石姓统字辈的祖先从何处迁来。
2 石姓统字辈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姓氏,其祖先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迁徙的时间和路径也可能各不相同。
3 如果有人想了解石姓统字辈迁移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家谱、族谱等渠道进行查询和研究。
⑦
1 目前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
2 但根据石姓的来源,石姓起源于黄帝的后代石恒之后,繁衍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石姓的分布,据推测可能是在古代战争迁徙或历史变迁中,石姓统字辈从一个地方迁徙至另一个地方而形成的。
3 因此,,可能需要通过家谱、族谱等家族史料来查找,或者通过基因检测和人类学研究等科学手段来寻找相关线索。
⑧
1 ,目前尚无确切的统一答案。
2 石姓是中国传统的姓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据史书记载,石姓起源于周朝,是周武王时期的一个国家,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姓氏。
字辈是姓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区分同姓之人的辈分和世系,也有助于家族祭祀和族谱编撰。
3 石姓统字辈的具体来源和迁徙历史,需要进行详细的考证和研究,可能涉及到地理、历史、族谱、口述传承等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
对于个人或家族来说,了解自己的族谱和家谱,也可以有助于探寻自己的祖先和家族历史。
⑨
1 目前尚无确凿的历史记载,无法确定石姓统字辈的迁徙来源。
2 但是据传统家谱记载,石姓统字辈是在明朝时期从湖南省永州市移居到江西省南昌市的,后又有部分人迁往福建省、广东省等地。
3 由于缺乏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支持,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迁徙路径和来源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七、为什么说石氏是满族?
石氏一般祖籍应该都是在东北。满人一般都是旗人--虽然后期有出旗的现象--最起码在关外都是要编入八旗里的~就是说祖先都在八旗中。就石姓本身来说,这是个汉姓,因为民国时代大部分满人都改了汉姓,所以不能说石姓是八旗姓氏,你要找一下满洲老姓。
而且旗人和满人是两个概念,清代的时候本身就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尽管个别也存在满人在蒙八旗或汉八旗的现象,不过大部分还是在满八旗中的)。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石佳氏,亦称实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赤盏部,满语为Sigiya Hala,世居叶赫乌苏河(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⑵.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石氏、何氏等。
⑶.满族瑚锡喀氏,亦称呼依特氏,满语为Husik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胡氏。
⑷.满族石富察氏,满语为Sifuca Hala,世居倭济(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满族的石姓有一支由瓜尔佳氏一支改姓而来。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
八、石姓起源?
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
石(shí)姓源出有:
源出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源出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源出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兰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石姓的源头
石姓起源非常复杂,源头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中原石姓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公孙碏,字石,也称石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姬姓石氏始祖。帝舜后裔宋国公子段,子姓,字子石,他的后代也以石为姓。
2、少数民族石姓
从汉代起,西域羯族石国人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时,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一带。
南北朝时期,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王朝,子孙以石为姓。
亡国以后,后赵遗民回迁西域,分为石、康、安、曹、史、米、何、火寻、戊地等昭武九姓。
唐朝时,被称为栗特人、胡人的昭武九国人重返中国,最终成为汉族。
前秦氐族、鲜卑族乌石兰氏、沙陀人后晋皇帝石敬瑭的后裔、苗族、彝族、女真族、满族和回族等也有人改为石姓。
宋朝时,一部分东京汴梁的犹太人取汉族石姓。
他们最终与汉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民族的一员。
九、石姓以前姓什么?
1 石姓以前的姓是赵姓。
2 据历史记载,石姓是源于赵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赵国,后来有一位祖先改姓为石,成为了石姓的起源。
3 这个姓氏的变迁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
1 石姓以前的姓是李姓。
2 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姓氏往往是由祖先的名字而来,而石和李的发音很相近,因此一些祖先的名字可能被误传为石,而成为了石姓。
3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石姓来源于古代的石国,而李姓则来源于唐代的李世民,这两个姓氏的历史渊源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十、正宗石姓辈分排名?
山东泰安徂徕堂桥沟村,石介嫡裔25代起字辈:“尚飏登,道(金)学宗仁义,家声恭谨传,寻源同一本,相勉效先贤”。
山东宁阳、肥城石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刚正忠孝贤庆历圣德书文集有本源”。
山东宁阳石氏字辈:“云远祥瑞兆循茂愈际春祖德同天久君恩共地长泰宗方运恒宁支厚显荣诗书礼义宣文庆绪延昌”。
山东徂徕石氏字辈:“文子廷章汝允振肇绪昌鸿修继庆化骏德裕祥光”。
山东徂徕堂、徐州、连云港石氏字辈:“建镇如守井,宏宗秉汉昌,九德启荣祥;基业传修远,相化步朝堂;增桂连登广,忠义爱华良;耀立恒雅志,礼和福自长”。
山东泰安石氏字辈:“金清经树西兴家”。
山东蒙阴石氏字辈:“光鸿裕整立增运绍统家”。
山东郓城、鄄城石氏字辈:“崇懋德延远世毓贤奇昌家邦永兴振光宪绪东康泰成庆履效清廉祥安际”。
山东蓬莱石氏字辈:“乃裕懋德天永其昌本立丕振安守经常乐国仁义文明荣光”。
湖南南县石氏字辈:“金典克明俊德方瑞仁和义生”。
湖南化州石氏字辈:“学国涛世光名正辉先业德修裕后方”。
湖南祁东石氏字辈:“元及第清盛一承远达继启宏光”。
湖南沅陵石氏字辈:“光明如玉绍先美……”。
湖南沅江石氏字辈:
文贵房支派:“谦天正泳才钦宇文祖仲显日明振似奇学太光前绪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
文通房支派:“谦天正泳才钦宇文祖仲显廷守尹安宁必应超前绪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
才仁房支派:“谦天正泳才兴受思荣允玉任庭首政大尚德光前绪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
才礼房、禄公房支派:“谦天正泳才兴万盛源子志国恽亭手善崇德光前绪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
寿公房支派:“谦公正受思□添于蕴铿文含□麟”。
福建同安石氏字辈:
海丰、田墘支派:“瑞兴萃育泰达道永嘉长”;
前山、狮岭支派:“同宗衍庆世泽绵长”;
统一续派:“敦笃和睦祖德腾芳富贵显扬基业永昌”。
福建南安石氏字辈:“甫安一时腾奋起奕世业诗礼传家训昆曾永鸿锡”。
福建武平石氏字辈:
赣南宏泽支派:“宏猷光大耀祖宗仲万均汝石应允有国正爵位尊家和福自远德盛声倍荣忠厚承世泽诗书启贤昆和善余庆茂兴嗣发运洪共宁纯臣范群怀孔孟仁皇恩施满族朱紫佐朝廷”。
赣南念四郎支派:“盛世衣冠大清朝礼义家彰明忠孝意奕叶仰光华仁爱视至上道德为高尚廉洁心灵美善良万代扬族和事业兴耀祖创辉煌”。
福建同安、平和石氏字辈:“魁应一廷尔元文士长茂永安耕读为本诗礼传家恭行君子正心修德学道爱仁忠信笃敬贻谋绳武显祖荣宗冠冕百世天禄万钟锡禧衍庆迪吉兴隆”。
安徽博望石氏字辈:“正大开宏运文明启象贤永绍高登业长怀宝贵年”
安徽宣城石氏字辈:“贵金胜(声)正”。
安徽蚌埠石氏字辈:“广兆从秉秀思家心怀宗功承(传)芝孔芳传(全承)家开国永得(特)恒昌礼义修善仁厚安强聪瑞端凯登朝(基)定邦勤廉效政文(稳)武贤良奇才东升福寿满堂创举伟业世代静康”。
安徽亳州石氏字辈:“殿凌得(德)宝”。
安徽蚌埠石氏字辈:“景全兆新怀中(宗)公成”。
四川荥经石氏字辈:“秉明文章华国”。
四川大竹石氏字辈:“志从万正朝有勇奉为君启尚月先兆世代永乾坤”。
四川通江石氏字辈:“国朝廷玉克达其昌含运云祥安文晋长”。
浙江新昌石氏字辈:
新昌支派:“所存在本源黾勉复并营祥开礼乐先五服甚分明爱敬须端始道义随发生事修惟至德千载仰仪型”;
沃洲支派:“如月恒日升山阜冈陵川”。
浙江象山石氏字辈:“开泰圣贤生中邦政事行先人惟积善克守振朝廷”。
浙江乐清石氏字辈:仲季崇明德,弘勋广福清。芳钦思景伯,叔世孟嘉承。奎壁光川岳,敷华兆显荣。汉族昌寰宇,中原永康宁。欲强宜尚威,志立可传家。
广西兴业石氏字辈:“振启玉永万庆宗德长煜耀”。
广西容县石氏字辈:
道宣支派:“道自振广曰蕴峻秉瑞佩南树”;
道传支派:“道自廷胜金定珠庆兆品立光”;
道熙支派:“道自振尚文云应永才荫受家”;
羡昭支派:“道自廷胜元高裕邦运起兴家”。
分宜石氏字辈:“应万维茂盛贤文家国昌祯祥有福兆兰桂自腾芳礼义诗书久荣华富贵长成都宏世泽永享武威堂”。
江西婺源石氏字辈:“德用彦宗永思文添起之继节光廷瑞承家学礼诗昌隆成大绪贞毅允珍儒台衡为国辅孝谨衍孙枝”。
广东兴宁、罗定石氏字辈:“荣华家豪强天锡庆其昌福中生俊秀奕世显明扬”。
连州石氏字辈:“名扬万世显宗功英俊钟生运会隆辅佐明君成大业崇高富贵振朝中”。
湖北黄石石氏字辈:“宏成志本大教义贞仙训”。
宣恩苗族石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襄阳石氏字辈:“运足必东远誓得日光辉”。
浙江浦阳石氏字辈:“厚骀仲乞圃奋庆德宏亻品徵咸昶嵩质允密苗纤渊羡尚弥元灵赐玢略宠胜伯华廷秀林旺清贤圣明徵可助采相旌瑞庆晋真懋惠道仁让俨森涓礼忠和云仍崇显达孝义振钢常敦伦乃为贵恭顺致淳诚”。
新昌石氏字辈:“发徽正玉增其谓乃仕则”。
西溪石氏字辈:“宏志仕承祖君用子时懋和恭荣华迎福惠代远俾恭顺致淳诚”。
河北南宫石氏字辈:“金桂春国彦恒长”。
河北临漳石氏字辈:“青国呈怀生玉良世”。
河北乐亭石氏字辈:“宣慈庆德书品忠正敦贻万惠”。
河北威县石氏字辈:“红建俊华……”
重庆南彭石氏字辈:“克孝崇宗本家班自尔昌安怀邵大德富贵启明良”。
重庆黔江石氏字辈:“兴孟才汉文洪士永昌忠维邦敦胜化正思予兴隆”。
河南信阳石氏字辈:“宗功造广大祖德乐呈祥”。
黑龙江绥化石氏字辈:“喜运少通……”
贵州松桃苗族石氏字辈:“宪孟才汉文宏世永昌宗维邦敦胜化正仕裕兴隆敏秀成山庆家荣启万钟”。
江西乐平石氏字辈:“钟秀琼瑶品光联奎必香声名扬海宇万代永传芳”。
辽宁铁岭石氏字辈:“家清洪业广永”。
江苏淮阴石氏字辈:“连国应如……”
石氏一支字辈:“长峰明宝廷荣”。
石氏一支字辈:“文必廷正国至应永家邦忠厚成大德仁义定卓宏成志本大教义”。
石氏一支字辈:“等级成生宝守为可学令”。
甘肃合水石氏字辈:“廷道步广虎……”
山东高青县石氏字辈:云汝朝保会(庆)连方
江苏泗阳石氏字辈:玥朝 延绪应永 含文在毓 元宝庆养 为学志善 广成其家 如有开科 时道乃昌 安民和众 功德济世